大学生探访非遗竹编技艺 呼吁社会关注传承困境 ——湖南工程学院学子为肖氏竹编传承发出青春倡议
在湖南省西南边陲会同县的深山竹海中,有一项传承两百余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肖氏竹编,正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挑战。7月8日,湖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东方红青春‘织’约”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志愿者们走访肖氏竹编第七代传人肖体贵老先生的工作室,在惊叹于指尖艺术精妙的同时,更对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深感忧虑。
“薄如蝉翼”的技艺,难以承受的传承之重
“两米长的竹篾厚度不到1毫米,穿针引线如行云流水。”团队成员李艳妮在亲眼目睹肖体贵老人的竹编绝技后,用“震撼”形容自己的感受。老人创作的《常胜将军》等作品曾获国内外大奖,其工艺复杂程度堪称“以竹为丝、以指为梭”,一幅作品往往需耗时数月甚至数年。然而,这项被誉为“全国竹编技艺第一人”的绝活,如今仅靠年过七旬的肖体贵老先生苦苦支撑。“年轻人嫌辛苦、收入低,愿意学的太少了。”老人叹息道。
非遗传承陷困境:经济效益与时代洪流的夹击
志愿者们了解到,竹编技艺需经过选竹、破篾、编织等数十道工序,全程依赖手工,无法机械化量产。一件精品竹编书画的市场价虽可达数万元,但日均收入不足百元的现实让许多学徒望而却步。“现在年轻人更向往快节奏的工作,能静下心来学手艺的寥寥无几。”肖体贵坦言,尽管政府有非遗扶持政策,但缺乏规模化产业支撑,手艺人的生存空间仍被不断挤压。
大学生发声:用专业力量为非遗“织”就新未来
“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样的瑰宝消失!志愿者周群激动表示。纺织服装专业的志愿者们提出,可将竹编的编织技法与现代纺织工艺结合,开发文创服饰、家居饰品等衍生品。“比如用竹丝替代传统纺织材料,设计兼具非遗特色和实用性的产品。”团队指导老师龚旭昱表示,他们计划通过社交媒体发起“非遗守护计划”,呼吁高校设立传统工艺选修课,并推动企业与手艺人合作开发创新产品。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青春力量能否点亮非遗之光?
临别之际,肖体贵先生一把握住志愿者们的双手“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分文不取!”老人的话让志愿者们红了眼眶。目前该团队已拟定初步计划,未来将利用高校平台争取与会同县文旅部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建立高校非遗实践基地,通过短视频推广、非遗工坊体验等活动扩大社会关注。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应该活在当代人的生活里。”湖南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带队教师龚旭昱呼吁,社会各界应共同构建“传承+创新+市场”的保护模式,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