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创新育人模式 ——东方红“三下乡”实践团打造沉浸式党史教育新范式
7月6日,湖南工程学院东方红青春"织"约乡村振兴促进团创新推出"行走的思政课"教育模式,赴会同粟裕纪念馆组织开展红色研学活动,通过"三维互动"教学法,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从"单向灌输"到"多维体验"的转型升级。
在粟裕纪念馆内,实践团队创新采用"观摩—讲解—体验"三阶教学法。面对粟裕大将铜像,队员们通过庄严的鞠躬致敬和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建立起与革命先辈的精神联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首创"学员变讲师"的互动模式,让青年学子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传播,通过角色转换深化认知。团队成员钟师琦在讲述粟裕将军六次负伤、头部残留三枚弹片的事迹时,创新采用"时空对话"形式,将历史现场转化为生动的教育课堂。
此次活动系统整合了"看、听、讲、思"四个教育维度:通过观摩实物史料建立历史认知,聆听专业讲解深化理论理解,担任临时讲解员强化内化吸收,撰写心得体会促进思想升华。这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使粟裕将军"半世生涯戎马间"的革命人生转化为鲜活的育人素材,让"一生系得几危安"的奉献精神具象化为新时代的价值标杆。
团队特别注重将专业元素融入红色教育。在活动设计中,队员们通过研究战争年代的军服演变,从纺织专业视角解读革命历史,实现了专业知识与党史学习的有机融合。这种特色化实践路径,既强化了专业认同,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此次活动既创新了"沉浸式+互动式"思政教育形式,提升了学习实效;又深化了"历史认知-情感认同-价值内化"的教育转化机制;更探索了高校思政课程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新模式,成绩显著。正如团队成员周逸凡所言:"我们要将革命先辈头颅中残留的弹片,转化为新时代青年头脑中的精神芯片。"
湖南工程学院东方红青春"织"约乡村振兴促进团本次红色研学实践,通过创新教育形式、深化教育内涵、拓展教育维度,不仅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更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思政教育创新之路,彰显了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政治担当和创新智慧。